川盐集团深入贯彻落实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决策部署,紧密围绕立足民生、夯实主业、价值创新的发展目标,按照筑牢民生链、拓展产业链、深化创新链“三链协同”工作机制,抢时间、争效率,全力推动改革深化提质增效,为全省食盐稳定安全供应保驾护航。
一、筑牢民生链,完善食盐保障能力
坚持将民生需求放在首位,强保供、丰品种、提质量,稳定食盐供应,助力民生保障。一是强化应急机制建设,提升快速响应能力。围绕市场潜在缺口,提前部署资源,以全省产销“一盘棋”策略推动产销联动,依托“集团、子公司、销售团队”形成高效应急响应体系。在2023年“8·24”食盐抢购潮期间,集团第一时间启动应急供应预案,释放产能、统筹调配,以半天为周期向省内食盐销售网点动态补货,期间累计生产各类小袋食盐5000余吨,出动市场保供人员3200余人次、配送车辆1300余辆次,向省内2万余家食盐销售网点配送小袋食盐1.6万吨,保障了群众用盐需求。二是丰富产品供应种类,满足群众多元需求。积极加大产品研发投入,持续丰富产品种类,推出具有特定功能的低钠盐、钙盐,推出鸡精、味精、酱油、醋等10余款调味品,逐渐形成“钙盐系列”“岩盐系列”“低钠盐系列”“原初纯系列”“全华系列”等拳头产品矩阵。三是严格开展质量管控,确保产品质量安全。以建立高标准质量管理体系为目标,积极申报并通过国际先进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,集团旗下顺城盐品、顺城盐化两家制盐企业先后通过HACCP复审认证,持续提升质量,为消费者提供更高品质食盐产品;严格开展产品质量检验,坚持每半小时取样分析,全方位控制产品质量,不断优化信息追溯体系,确保“川晶”每一袋食盐产品来源可追溯、流向可查询。
二、拓展产业链,增强核心主业优势
充分发挥省内唯一集盐生产、批发、零售于一体的大型国有盐企的火车头优势,聚力打造产销一体化的链长型企业,统筹上下游资源合作,提升主业经营能力,不断发展壮大盐业版图。一是以资源整合为核心,对上补链,强化并购与技改。积极布局上游产业链,寻求新增原卤资源,推进制盐技术改造,稳步实现省内盐产能的布局优化。全面完成顺城盐品49%股权并购,南充顺城MVR制盐扩能技改、视高10万吨自动化包装基地等盐业核心产能升级工程按计划推进,产能利用率提升至95%,进一步强化盐矿资源掌控与运用能力。二是以技术合作为驱动,中心强链,完善产学研协作。加强产业合作,通过外部合作实现优势互补、资源共享,推动从生产端到应用端的盐产业链升级。与四川振兴产业研究院合作,聚焦技术创新合作、科研成果转化、研发平台建设、人才引培等方向,推动盐产业装备技术升级和食品、化工等相关产业链建设;加强与省级盐业集团合作,与苏盐集团、陕西盐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,积极对标先进,深化盐业产销联动和品牌战略,不断扩展集团在盐产业链中的影响力。三是以谋划“新赛道”为路径,向下延链,拓展多业务板块。积极推动产业链延伸,向盐化工、食品(调味品)、农副食等多业务板块拓展。聚焦打造调味品“大单品”和六大优势产业提质倍增计划,抢抓发展机遇,高标准推进老字号“全华”调味品公司复工达产,充分挖掘发挥老字号的文化、市场潜力,实现全华核心产品上市销售;视高多品种盐生产基地已建成,推动盐日化、盐衍生品等新产品的研究成果转化,初步形成以盐为主的集生产、加工、仓储、物流、销售、配送于一体的消费品产销体系。
三、深化创新链,促进经营效能提升
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改革深化,优化盐品加工工艺,推动生产装备升级,加快形成盐业核心竞争力。一是布局研发创新,提升技术实力。全面建成乐山及南充两个盐品研发中心并投入运营,与四川大学共同组建“盐品深精研发实验室”,围绕盐品加工提纯、设备升级改造、绿色低碳工艺等课题领域,开展低钠降咸技术、新型抗结剂、离心机自动化升级等12个项目研发工作。研发中心2024年产出4项新专利,34项专利进入实质审查阶段。二是强化数字赋能,优化管理效能。推进仓储系统数字化、信息化建设,加快建设全省9个中心仓,科学规划配套区域仓、前置仓,改建淘汰落后仓储设施;加快南充数字化线上线下配销示范中心仓储建设,完善自动化立体仓库、自动分拣设备,提高作业安全和仓储空间利用率;依托全集团数字化平台和一线勤策系统,不断推动四川盐业数字化平台在生产经营各环节应用,实时跟踪监测采、销、存关键指标,提升业务链条的信息整合分析能力与应用效果。三是升级经营模式,促进业务转型。以直达终端和实施综合配送为抓手,进一步丰富产品种类,降低配送成本,打造拳头产品,拓展经营渠道,做大做强业务规模,提高经营利润,全年新增网点数超1万个,其中,综合配送终端网点数超5200家;发挥现有盐品销售渠道带动非盐产品销售,依托非盐产品丰富度优势助推盐品市场拓展,推进营销系统由“单一的食盐批发模式向以食盐、调味品为主,协同高黏度生活用品的综合配送模式”转型,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和发展动力源。